最温暖的你们

张芃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
最温暖的你们
上海交通大学 张芃
Part 1 清大校园
盛夏的清晨,却带着绵绵的细雨,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又似乎在替我们诉说离别的思绪;手机屏幕上不停跳动的告别信息,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我们,清大之旅即将结束。
拎着沉甸甸的行李箱在楼下等车时,脑海中反复盘算着伴手礼的数量,满心以为再没有遗漏什么,却在看到湛蓝天空映衬下的宿舍楼时才惊觉,还没有留下校园的相片。赶在临行前那最后一刻,不管不顾地搭讪了几个路人,终于在鸽
广场的清华门旁留下身影,总算是没有遗憾。
图一:摄于2015年8月25日,于台湾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鸽子广场
想来这一个半月的交流生活定是充实的,以至于竟忘记在美丽的清大校园多走走拍拍,可照片不过是聊以慰藉思念之情的工具,只要我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就能把美好都放进回忆里,让她永远鲜活又充满力量。
尽管在台风侵袭的夜晚害怕到彻夜未眠,尽管在地震来临时不知所措,但当我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楼房的晃动,才真的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每一次毕业都毫无感觉没心没肺的我在回望空荡荡的宿舍顺势带上房门的那一刻恍然明白了伤感的滋味,甚至在机场的候机厅里听到延误的消息时内心还有一丝丝侥幸的窃喜,多留几分钟都是不错的际遇。我开始给在各地求学的朋友们打电话,希望他们能在看到手机屏幕上显示来自“台湾”时想到我,也希望他们和我一起分享这最后的美好时光。
当我飞回熟悉的上海,当我不断被问及台湾之行的感受,我总说,我很幸运,在最美的地方遇到了最温暖的你们。
许是因为找不到最恰到好处的那些辞藻来描绘这次经历,总是只能笑着含糊其辞:“挺好的!”但我知道,那笑容,发自内心,而感受,真的挺好!很感激这些日子,让我记住了你们的真诚,热情和信任。
Part 2 指导老师
图二:摄于2015年8月21日,与清大导师刘孔中老师及其太太在友人家中
图三:摄于2015年8月21日,与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陈新民法官在友人家中
在底蕴深厚的中研院,我遇到了刘孔中老师。喜出望外远远不足以形容我收到刘老师同意指导的邮件时激动的心情,学术界颇有权威的教授对一个本科学生竟可以如此真诚相待,甚至在见面时还问及当初在邮件中提到的项目研究内容。在老师的引荐下,我还有幸与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陈新民法官共进晚宴,了解到游学海外的所见所闻。
你会看到,在我来台湾的第二天就不得不拿着画满箭头的路线图,独自赶往客运转捷运再转公车才能到达的中央研究院,然后背着六本全新的繁体书在路灯的陪伴下回到寝室。但我想说,最好的见面礼恰恰是这些承载着老师的学术思想的书籍,它们可以给我的研究和报告提供最重要的帮助;你会看到,我每次需要“全副武装”对抗炎炎烈日,背上电脑前往三个小时以后才能到达的目的地,还只能在园区餐厅随意地解决午餐,但我想说,中研院的资源和设施可以和清大豪华的新图书馆媲美,胡适纪念馆、岭南美术馆和历史文物陈列馆都是值得一去的人文圣地,而我,正在赶赴一个可以收获学术知识和结交社会精英的盛宴;你还会看到,为了配合老师的时间,能在临别之前相聚,我不得不在演讲结束后就马不停蹄地换下正装和高跟鞋,还不得不错过报告会的颁奖环节。但我想说,老师真的在倾其所有让我学习和感受,应邀去老师家中做客时品尝到师母熬了一整天的牛骨汤,在老师的朋友聚会中又结识了各界的精英人士。
在这一个多月的交流之后,我收获了知识和感动,也真正懂得,所谓“大家”,必有其过人之处,真诚严谨,平易近人,远非单靠才华横溢就能企及。
Part 3 接待家庭
图四:摄于2015年7月18日,与接待家庭于台湾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国际会议厅
在清新宜居的芦洲,我遇到了接待家庭的叔叔阿姨。叔叔说,记得,这里就是你在台湾的第二个家。
也许多年以后,我会记不清叔叔阿姨曾经带我们走过的景点和夜市,但是我一定会记得妹妹在幼儿园毕业典礼上表演的精彩节目,会记得哥哥在跟我说起他想当飞行员的梦想时那满怀憧憬的神情,会记得陪阿姨一起在夜色中跑过的体育公园的跑道,会记得在叔叔收藏的地图上标注自己家方位时的场景,还有那个充满着欢声笑语的家里面角角落落的模样……
临别的车站,虽然也有伤感,但因为彼此的约定,已开始萌发憧憬和期待。我在上海,等你们来看交大的风景,而你们在台湾,等我带着家人去环岛,去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
Part 4 同学朋友
在热闹温馨的新竹,我遇到了同学和朋友。无论是朝夕相处的室友,还是问路偶遇的行人,亦或是搭讪相识的朋友,都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大程度的信任。
还记得室友背着行李专程从台北回到新竹,只是为了最后陪我住一晚,那样的热忱让我不舍得入眠,而她偷偷塞在我电脑下面的信笺让我明白,单纯地做朋友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问路偶遇的女孩儿,彼此不知道姓名,却一路提醒我上车下车,甚至为了确保我能搭上捷运坚持绕路转乘,临行还捧着新鲜水果热情相送。
在小山坡上问路时,在行政楼门口看通告时,在图书馆打印时,在商店购物时,在回清大的大巴上,在机场的候机厅……处处都能结识新朋友,并且惊讶于分别时的相谈甚欢和恋恋不舍。
尾声
此刻,在上海市中心的夕阳下敲击键盘的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在儒齋六楼的阳台上和学妹一起欣赏到的落日余晖和远山夜景,这便是我曾来过的最好证明
图五:摄于2014年,与交大导师刘永沛老师在扬州马拉松比赛现场
作者小传
张芃,1993年7月4日生,江苏常州人,毕业于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011级本科生,目前为凯原法学院法科特班二年级学生。
本人于2014年5月参加上海交通大学第二期䇹政项目,导师刘永沛老师,项目名称为“中美知识产权法律诊所对比研究”,围绕两国诊所教育制度和现状展开研究,为我校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建设进言献策并制作样本案例。在刘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项目现已通过盲审予以结项。
2015年7月12日至8月25日,有幸前往台湾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交流学习,师从台湾中央研究院刘孔中老师,完成小课题《两岸对比研究之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的博弈——以高通案与飞利浦案为切入点》,并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暑期交流成果报告会,被票选为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