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台湾行

贾春梅
来自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贾春梅
2016年8月3日,我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陈良同学以及心理学系的邵宇航同学一起出发前往台湾清华大学参加2016年暑期两岸学术交流活动,此次活动,确实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得的体验。
这是我第一次前往台湾,之前对台湾的印象也就停留在台湾的士林夜市小吃以及众多的台剧上面,此次台湾之行让我对台湾有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台湾人民都很热情,生活相对慢节奏,对比之下,北京人的生活确实忙碌了不止一点。台湾人民都很享受这种安逸的生活,整体来看,台湾很多地方,尤其是南部地区,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尤其是我们赶着时间上高铁的时候,看到工作人员手写座位号的时候,只能惊叹,这里真的很适合生活。
在学校的生活非常充实,国际处的淑珍老师在各个方面给大家安排的都很周到,尤其是几个志愿者,都十分尽职尽责,尽量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尤其是几次的出游,准备得都很周到。两次出行都有很多的接待家庭陪同,家长们非常热情,九份之行与日月潭之行都让我印象深刻,不仅仅是因为美景,更多的是因为一起出行的老师、同学们以及随行的家长们的热情。
整体来说,台湾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这里的人都是十分热情的,对待陌生人也是彬彬有礼礼让有加,学校的林老师以及志愿者们都是尽心尽力为大家服务,还有那些热情的接待家庭会用心安排学生出游,准备各种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台湾人民的热情。另外,整个社会都十分有序,不管是排队上地铁或者是电梯上靠右站,大家都是自动遵守,很少见到不礼貌的行为,这个让我感受很深,任何公共场所都是十分有序的,这点大陆很多地方都很难以做到,也是一个我们在未来都要积极努力的方向。
图1 九份美景
此外此次的台湾之行,接待家庭也让我觉得十分温暖,每两个学生会有一个接待家庭,都很热情,我们的接待家长郑志明先生以及他的夫人张女士都是十分热情的优秀知识分子,会带我们品尝各种当地的美食,带我们去宜兰、彰化等有特色的地方去,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台湾。另外我们还了解到这些家庭参加这些活动都是无偿的,都是本着自己的热情去参加,而且在这个活动中都会尽心尽力去准备,还有家长连续参加过多年的接待活动,接待过很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十分友好。而且很多的接待家庭彼此之间都很熟悉,可能是参加过多场的活动,我们还认识一个不是我们接待家庭的陈叔叔,我们去屏东他带着我们在当地逛,接送我们并且还驱车很远带同学们去买有名的红豆饼,热情至此,真的让人难以忘怀。
另外,清华大学的图书馆环境十分好,图书馆很宽敞,可能是因为暑期学校学生比较少的缘故,并且图书馆还有很多语言学习室,这是我们学校所缺乏的,而且图书馆藏书很多,尤其是历史研究所的人文图书馆,有很多大陆不能看到的书这里也都有,可以在这里看到关于同一历史事件两岸截然相反的记载以及评价,对我们这些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绝对获益良多。另外,在交流期间我的导师是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的李毓中老师,研究方向是航海史,与我的专业不太相关,但是仍旧给我提供了一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以及查阅资料上面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老师很多时候不在学校,但是在学校的时候还是会约见我们,问我们的生活学习近况如何,十分关心我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但是也有一点是,台湾清华大学毕竟是一所理工类的学校,人文社科方面资料较少,尤其是我们两个是阿拉伯语与阿拉伯史专业的,清大并没有对口的专业,过去之后导师所能提供的指导也很有限,而且老师暑期很多时候都不在学校,这点跟理科生有实验室不同,学科性质不同。
图2 九份出游的家长与同学图 |
图3 欢送会大合照
另外,台湾确实是一个旅游胜地,我们此次去了很多地方,包括自己去的小琉球一线,学校组织的九份、日月潭,还有接待家庭不远万里带我们去的宜兰、彰化等,虽然七、八月天气确实很热很晒,但是我们也有很多收获,比如吃到了台南超级甜的芒果,看了小琉球的海景,泡了宜兰的温泉,也是不枉此行。最后最重要的是,我在此次的活动中认识了很多来自各个学校的同学们,彼此性格各异,但是因为此次活动聚在一起,成为朋友,在活动结束之后大家也都保持联系,其中还包括台湾的同学们。想起我们在最后的惜别会上的表演,结束之后大家拍照留念,久久不肯散去,最后和接待家庭依依惜别,还是会感慨万分。我们大家彼此来自天南海北,因为这次活动聚在一起,成为朋友,并且把这份感情保持下去,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大家还是保持着之前的热情,彼此也都常常相互联系,这也是此次活动最大的意义之一吧。
回忆起来,尽管夏天天气很热,但是此次的台湾之行也是收获良多,我们看到了很多没有见过的东西,比如台北101前面支持法轮功和反对法轮功的两拨人,比如学校书店摆在醒目位置的关于中共黑幕的书籍,比如台湾人民的热情与慢节奏,比如台湾很多在现代化过程中没落了的城市,都是我们此次的巨大收获,感谢“䇹政基金”的支持让我们有机会到台湾,体会到这些没有体会过的东西,可能学术研究在次要,宝贵的经历才是财富。
【作者小传】
贾春梅,湖北人,于2013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读,于2014年转入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阿拉伯语方向进行学习,学习认真并且获得了2015年的方正奖学金与三好学生称号,并且于本科生二年级与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的肖意达以及陈良两位同学一起参与了“䇹政项目”,研究课题方向为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研究,并且于2016年暑期参与“䇹政基金”赴台湾清华大学的两岸暑期学术交流活动,交流期间的导师是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的李毓中老师,在李老师的指导帮助之下,查阅资料,翻阅文献,最后完成了暑期交流期间的研究课题“20世纪后半期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主义的兴起”,并且在最后台湾清华大学的暑期交流成果展示会上代表北京大学做了简单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