䇹政基金管理委员会

THE HUI-CHUN CHIN AND TSUNG DAO LEE

ENDOWMENT PROGRAM COMMISION

一千八百公里的旅行

曾子綺

来自台湾新竹清华大学


在參加兩岸暑期交流之前,我不曾踏上祖國大陸這片土地。我所有的資訊與想像都源自媒體、網路,甚至是傳言。據說臺灣與大陸從生活態度到教學方式都不相同,我就帶著這些想像與一隻大行李箱,願能善用一個半月的時間來一探究竟。

換一個不同的校園學習

就讀教育相關科系的我,一直期望自己能利用學生的身分走進不同的校園裡,學習不同的教育模式,因此我的專題選擇採用訪談的方式,實際與大陸中小學班主任討論有關班級文化的運作模式。在訪談過程中,我發現每一位班主任,不論資歷深淺,只要談起自己班上的學生,就像一位母親談論自己的孩子般,眼睛是閃亮的,嘴角是上揚的,音調也是柔和的。即使談論孩子再怎麼頑皮的事蹟,也是用好氣又好笑的態度面對。從這些教師真實的反應可以看出,兩岸的教育都很努力地在改革。傳統的升學主義與體罰方式已鮮少使用。雖說大陸的升學競爭力也相當大,但至少在中小學階段,班主任們更看重孩子的個人特質發展,期許能帶領孩子往善良與能獨自解決問題的方向成長。能藉此機會佔用數位班主任寶貴的時間進行訪談相當難能可貴。我很享受聆聽每一位班主任與孩子的故事,每一則故事都生動且有溫度。較可惜的是因為交流為暑期時間,大陸與臺灣的學期制度相同,學生這個時間都回家放暑假了,若還有機會也希望能聽聽學生對於老師帶領班級的方式的回饋,一定會更有收穫。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此次交流多數的時間皆可自行利用,在做專題前,學校有請導遊帶我們至蘇州及南京遊玩。專題完成後,我也與交流夥伴一同前往上海與內蒙古探險,用自己的雙腳踏上像本龐大社會課本似的大陸。

姑蘇同裡客閒遊,細雨青雲洗舊愁—同裡古鎮。

到蘇州交流一個半月的時日,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是一座被河水縱橫貫穿的城市,到了夜晚仍能感到濕熱的空氣從河邊吹來。

走過平江街、觀前街、同裡古鎮、拙政園,在我心中最美的就許同裡古鎮了。它不愧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同裡古鎮是保存相當完整的古城區,與我想像中房子緊緊挨著河流的樣子相同,但還不至於要靠船當交通工具,房子與河間仍有步道能行走。在陰雨綿綿的日子裡,穿著雨衣搭著小船別有一番風味。河流多,小鎮裡的小橋也多。走過吉利橋、太平橋、長慶橋這三座橋,是老百姓避災祈子求福的祈禳活動,也是地方婚俗的儀式。古城區還有大大小小的園林,園林裡每一個廳堂、每一個角落都有古人的巧思在其中,置景方式相當高超,若不注意就會錯過許多有趣的細節,難怪有許多美麗的古詩都是從美麗的園林中誕生的。

平江街距離蘇州大學較近,我們自己就去了兩回。原先以為第一次因為下雨天太掃興了才決定去第二次,意外的是,反倒有雨相伴的那回,反而才有走在古街的風味,下著雨的蘇州,美的就像一幅畫。

圖1 雨中的平江街

圖2 總統府前合影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

南京在歷史裡是許多朝代的帝王之都,在這遺留下了明孝陵、中山陵及總統府等重要的歷史遺跡。在中學時期,社會課本裡我最討厭的就屬歷史的部分,過去繁雜的、感受不到的故事,對我來說都是生硬的故事,但當眼前擺設著保存完好的辦公室、會議室,歷史課本裡的照片就像全有了生命一般,學歷史不只是考驗誰對年代與人名的記憶力好,而是希望以歷史為借鏡,能創造更和平的未來,不要為了人們的自私,使殘酷的歷史再度重演。它也告誡我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生活,這一切不是平白而來,是先人們流血流汗奮鬥的成果。

萬國高樓閃霓虹,浦江璀璨耀長空—上海。

蘇州距離上海搭火車只有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外灘的美景已久仰大名,趁著交流期間必定得去一賭其風采。果不其然,大陸對於光及電的科技真的相當發達。外灘上圍繞著河畔的高樓全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光芒,讓第一次至外灘的我瞠目結舌。相當密集且各有特色的高樓大廈集中在一個區塊內,使我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般,仰著頭都酸了仍樂此不疲。但上海最讓我喜愛的是老房子們,在綠蔭大道旁的老房子各有其故事,暗紅色的磚瓦與大大的窗戶,很樸實、明朗的感覺就像一個忠厚老實的人,走在這樣沒有經過商業化的路上,反而會讓我有放鬆心靈的舒適感。

圖3 上海夜灘

圖4 壯闊的沙漠與駱駝群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內蒙古。

這段內蒙古之旅完全不在原先的計畫之中,因為我的專題比想像中還要快完成。我總覺得我們千里迢迢來到了這裡,應該趁著年輕不怕累時,去遠一點的地方看看,最好是人少一點的地方,能舍去人擠人與炎炎夏日帶來的煩躁感。從新疆、敦煌、雲南等自然景觀都令人充滿憧憬的地點全考慮了一輪,最後選擇了一個距離不至於太遠、荷包能負荷,且一樣令人充滿想像的內蒙古。

青春就是能合理化一切荒唐事的理由。內蒙古的氣溫大約是15至25度。我們也沒多添購些保暖衣物,帶了幾件外套就覺得能應付,甚至還塞了幾件短褲進行囊裡。沒想到第一天上草原,一到下午的大風大雨加上冰雹,讓我們冷得直發抖,決定將僅有幾件長褲多穿幾天,也不在乎穿搭風格,能保暖的衣物全往身上套。我用我的愚昧認識了草原一日如四季的氣象。

整趟旅程除了呼吸外的每件事,對我來說都是新奇的第一次。第一次搭乘27個小時的硬臥,在上鋪直吹著含有濃濃煙味的冷風,還沒抵達目的地就感冒;也第一次親眼看到了遼闊的大草原,在無人牽引的馬背上騎了一個小時左右,享受馳騁在草原上的快樂與焦慮並存,融入體驗蒙古人的生活型態,學習下馬酒的敬天、敬地、敬自己,並大口享用地道烤全羊大餐,也瞭解為何每個蒙古包內都有成吉思汗的畫像,認識成吉思汗對蒙古族人至高的重要性,還有佛教信仰帶來的力量;第一次親眼目睹一萬平方公里的沙漠,沙漠一直是我人生中的清單之一,沒想到我能在二十一歲時達成,在沙漠上的沙丘上凝望無邊際的沙漠與被夕陽染紅的天空,旁邊還有整齊列隊的駱駝群,此景象深深的印在我心中。

壯觀的自然景象也教會了我一些事,蒙古族人口中重要神聖的穆仁河,在我看來僅是一條隨時會枯竭的長條水窪,和我熟悉的河流比起來,怎麼能夠稱得上是河。在踏出自己的生活圈之前,我們從不曾懷疑自己對任何事物的定義,外界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價值觀,我們不經思考地照單全收,難道河一定該是我們想像的樣子嗎?難道我們的未來該長成別人口中的樣子嗎?難道得到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就是成功嗎?那收入穩定,又該是怎樣的數字才算穩定呢?在大草原上這些看似重要的人生課題,都只像被風吹著跑的浮雲,也許草原的氣候及條件不適合人居住,但廣闊的草原上一個一個簡單的蒙古包聚集成的小部落,他們不也擁有自己定義中快樂與安定的生活。

存放在腦海裡的紀念品

兩岸交流所帶來的文化衝擊在生活層面上相當的小,沒有語言上的隔閡,主食上也差不多,頂多是調味上的差異。來到這裡第一件不習慣的事是手機能做到太多的事。二維碼支付取代現金真的相當便利,一支手機就能完成基本的購物、乘車甚至是洗衣服的功能。出門只要有手機就好,根本不需要悠遊卡、錢包等物品。我想回臺灣一定會不甚習慣。因為文化上的相異處很少,所以若以走馬看花的方式交流。我想帶回去的記憶僅僅只是古色古香的建築與較鹹較辣的料理。雖然此次交流叫做學術交流,但我認為這一個半月中,能與蘭州大學一同來交流的夥伴分享所見所聞與價值觀,或是在長途火車上與一個陌生人的談話,都更具有交流的意義。

這趟旅程並不是一帆風順,我與旅伴們曾在商店街的抽獎活動受騙,被計程車司機不合理的跳表,現在想來都是讓這個冒險故事更加精采,也不會被時間沖淡掉的調味。我能帶走我喜歡的食物回去想念,但吃完了就沒了;我買了能讓我想起這裡的小禮品,但我明白時間久了,它就會被深埋在家中某個角落。唯獨只有這趟旅程帶給我的思考與回憶,才是揮之不去,能好好存放在腦海裡的紀念品。

這四十三天的旅程,特別感謝楊子慧、方彥程兩位旅伴。即使我有足夠的膽量去冒險,但有他們才讓旅程更順利、更安全、更完美;也感謝一直以來不安於現狀的自己,讓二十一歲這年的夏天,充實且耀眼。

【作者小传】

我來自雲林縣,畢業于永年高中,目前就讀特殊教育學系三年級。

個性愛冒險的我,從高一時開始參加青年發展署辦理的「領導人才培育營」(以下簡稱領培營),在這個營隊裡,我認識了擁有不同故事的朋友,從小在雲林土生土長的我,並不曾認為自己在求學的路上少了什麼資源,讀書不就是這麼一回事,老師在臺上講課、學生在座位上學習,但在領培營裡,我發現學習有更多元的方式,可供我學習的管道絕不僅僅在教室內、課本裡。高二時參加了領培營中階,此次核心環繞在道德與關懷,以當時的高雄氣爆為主題,邀請了記者媒體、消防局、飯店業者等與氣爆事件第一線相關的人員來說明,我們甚至走進了受災戶的家中給予他們擁抱,對當時沒有受過太多訊息刺激的我來說,每一件事情應該都會有一種標準答案,非黑即白,但事實上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應該會有全然不同的解釋。一直到了高三,我與其他二十一名同學代表臺灣前往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參訪,在此行中,我在馬來西亞的一條街上看見三種不同宗教的教堂或寺廟、有三種不同民族風味的小吃店,但各自過著各自的生活,在這裡,沒有人會公開評論宗教及政治,課本裡說的文化融合,其實在當地只不過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潛規則;我在新馬的街道上拿著自製的臺灣美食地圖介紹臺灣,卻發現許多人不知道臺灣在地球上的何處,不明白為何小小的島嶼上可以容納2300萬人,我以為多數人都清楚的事,卻換來一張張驚訝的臉龐。這些事,若我不曾勇敢踏出雲林、踏出臺灣,我將一輩子都不會知道。

從大一開始,每年的暑假我會抽出一個多禮拜的時間至屏東縣獅子鄉中心侖部落服務,部落裡孩子的家長多數在外地工作,每當暑假來臨,孩子就穿著拖鞋在馬路上追逐遊戲,而我們的角色即是陪伴他們進行有組織的活動,除了團體遊戲外也會提供課輔活動,加強各年級的基本學科,晚上便和孩子一起在星空下讀故事。在這個小部落裡,幾乎每一個在路上跑跳的孩子我都叫得出名字,他們也幫我起了個外號叫「小不點老師」,原先我以為我僅僅是陪伴他們度過炎炎夏日的一個姊姊,但當他們叫我小不點老師時,我認為我應該再多帶一點什麼給他們,陪伴這件事是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但如果我還能給予他們智識上的成長,使他們擁有自信,讓他們瞭解自己的長處與價值,才足以回報這一聲老師。

老師是一份需要不停精進自己的職業,除了大學裡的課業外,從大二開始我至補習班陪孩子寫功課,大三時接下特殊生的家教,我知道光是知識是不夠的,需要經驗才能知道如何應用書本裡的理論,更重要的是透過相處,才知道如何走入孩子的心。很幸運能透過兩岸暑期交流的機會看見了不同文化下的教育模式,提升自己及累積寶貴的經驗,期許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在學生求學生涯裡有影響力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