䇹政基金第二十一次年会复旦大学参会䇹政学者个人风采展示
[ 发布时间 ]:2019-11-20 21:09:30 [ 作者 ]:复旦FDUROP
复旦大学参会䇹政学者风采展示
11月8日,“䇹政基金”第二十一次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我校有4位“䇹政学者”参加了会议。他们是2016级经济学院本科生张庆,2016级化学系丁苏婉,2015级新闻学院俞驰韬和2015级化学系刘洋。四位同学在年会报告了各自的“䇹政项目”研究成果。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
张庆:不忘初心,不负年少
人物白描:张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专业,2016级
䇹政课题: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趋势及监管政策影响探究——基于商业银行
䇹政导师:陈诗一
她喜爱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从助教到䇹政,从阅读文献到在学术会议中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她不断体验着经济学的无尽魅力。她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热衷实践、热爱运动,全面发展,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忘初心,努力提升学术能力
学术研究是张庆同学入学以来的兴趣和初心。在大一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中,她发现自己对于很多经济现象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有着很深的兴趣,总是希望能够搞懂很多现象背后的真实机理。
她开始阅读大量中外文献,实证和理论、微观到宏观、数据到模型,她的阅读遍布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一开始觉得晦涩难懂,慢慢变得清晰明了,她在阅读中摸索着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范式,此外,她也在各种专业课以及seminar中汇报文献内容,和同学及师哥师姐们交流讨论阅读文献的所思所得。慢慢地,她掌握了最基本的数据搜集分析和资料文献整理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愈发体会到经济学学术的魅力。
不安现状,不断攀登学术高峰
学术研究就是一座高峰,迷人之处就在于攀登。在导师陈诗一教授指导下,她以“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趋势及监管政策影响探究——基于商业银行”成功申请䇹政项目,开始独立研究一个课题。
一开始,她对于研究中要用到的SBM模型以及影子银行的相关测度方法并不了解,为此她“啃”了大量文献书籍。最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她独立完成了从文献整理到数据收集处理,从论文撰写到PPT制作等工作。艰苦与喜悦并存,她也坚定了继续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2018年,她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学术会议,在中国新青年经济论坛上,她与全国各地优秀的青年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她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学术项目,䇹政项目顺利结题的同时也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她参加了人生中第一个学术性比赛,并且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优秀本科生论文二等奖。她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攀登、不断思索,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不负年少,突破自我全面发展
张庆有着广泛的爱好和丰富的课余生活。她热爱运动,坚持每周三到四次的夜跑,这是她思考自我与磨练意志的重要方法。她也热爱阅读,从历史到心理学,从文学名著到科幻小说,她广泛涉猎。她也热衷于参加志愿者活动,连续两年在上海论坛中担任场记员,到养老院看望老人,她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她也在学生会中任职,从普通干事到部门部长,培养了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与合作协调能力。她认为,学术研究是人生的志向,但人生不能是单一的,多元的人生更精彩!
丁苏婉:探究科学,挑战自我
人物简介:丁苏婉,复旦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2016级
䇹政课题:氧化吲哚联烯烯丙基化反应研究
䇹政导师:麻生明
她钟爱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对化学和生物的交叉课题也很有兴趣。她的䇹政课题是 “氧化吲哚联烯烯丙基化反应研究”。她在本科学习期间多次出国交流,并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
科学研究一直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高中时期,她曾独立探究“荷叶效应”——荷叶表面的超疏水性——在叶片正反两面的区别,并观察和表征了不同表面的结构,以结构上的差异解释了表面亲疏水性的差异。凭借这一课题,她在第30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就读后,她被有机化学的魅力吸引。通过有机化学反应,分子按照一定规律发生结构转变和重组,形成新的化合物。这其中的科学规律,正是有机合成方法学所要探寻的。只有当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实现高产率和高选择性的化合物合成。因此,丁苏婉同学投入到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中,并开展了以“氧化吲哚联烯烯丙基化反应研究”为题的䇹政项目。该课题在钯催化剂下,实现了3-芳基氧化吲哚的联烯基化,并借助手心配体成功构建高烯丙位的手性中心。
对科学的热爱并未止于有机化学
2018年暑假,她经复旦化学系选拔,赴香港大学暑期学校修读课程——化学生物学,并取得优异成绩。这段经历不仅开拓了她的学术视野,让她意识到了化学与生物交叉学科的重要性。于是,在大三上半年的海外交流期间,她跨专业修读了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学专业课程,且最终获得了全优的成绩。这使她有充足的信心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尝试全新领域的科学研究。
2019年暑假,她前往哈佛大学生物工程助理教授刘嘉(复旦大学2009年䇹政学者)的课题组开展了科研实践。期间,她参与了“半机械类器官(Cyborg Organoids)”相关的科研工作。“半机械类器官技术是将嵌有传感器的柔性网状纳米电子器件转移到由干细胞分化得到的二维组织薄层上;随后,组织薄层上的细胞通过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发生运动和迁移,并将纳米电子器件覆盖并与之交织;当组织薄层转变成三维结构时,纳米电子器件随之进行相应重组,从而产生了完全生长成带有嵌入式传感器的3D类器官。这样的“半机械类器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正常的组织功能,并同时实现非侵入性的实时生理学检测。丁苏婉顺利完成了干细胞定向分化等高难度的实验任务。此外,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她提出了将这一技术应用于遗传性疾病的模拟,以实现精准医疗的想法。
全面发展
丁苏婉曾担任复旦大学学生会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负责学生会的人员管理和文化建设。她曾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复旦大学医学院人体科学馆和病理馆作为长期志愿者,参与科普工作,她也爱好跑步和弹钢琴。她曾在校运会上和队友一起,夺得女子4*400m接力的金牌。
一路走来,丁苏婉在许多方面挑战并超越了自己。但是,在科研工作中的收获对她的影响最为深远,激励她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因此,她始终坚定地认为,对科学的探究是自己最大的热爱,也是最终的目标。
俞驰韬:“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
人物白描:俞驰韬,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2015级
䇹政课题:章益的教育理论贡献与实践贡献研究
䇹政导师:钱益民
他将学术视为自身奋进的目标和重要的人生乐趣。嗜爱读书的他在人文社科领域拥有较为宽广的视野与较为广泛的兴趣,在新闻传播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均进行过初步探索。研究生阶段,他将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深造,在那“熟悉的新领域”继续耕耘。
沉眷书山,万卷古今消永日
从高中到大学,俞驰韬嗜爱读书的习惯始终如一。在复旦,他拥有了更多的闲暇与资源与书籍为伴。阅读范围广泛则是他读书的另一大特点,从历史、政治、经济到文学,从晦涩高深的学术著述到引人入胜的悬疑小说,都能让他爱不释手。他读书,不纠结于书籍的“经典”与“非经典”,兴趣与问题才是驱动力。正是因为享受阅读的乐趣,他才立志从事终身与书卷为伴的学术研究。在未来的研究道路上,他将努力由“好读书”向“善读书”转变。
志于学术,一窗昏晓送流年
入学不久,俞驰韬就在复旦大学校史研究室钱益民老师的推荐下接触了复旦历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校长——章益。在大一寒假,他通过《申报》等数据库为人物史研究打下基础。大二时,他凭借“章益的教育理论贡献与教育实践贡献研究”获得“䇹政项目”立项。在一年多的研究过程中,他立足文献档案整理、口述史访谈等方法,完整体验了学术研究的全过程,最终在结题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䇹政项目”的经历使得俞驰韬同学体验了学术研究的魅力,也再次坚定了他要走学术道路的意愿。
受益于新闻学院“益于新闻的培养模式,他得以接触到政治学课程并被其深深吸引。他决心要转入政治学系学习。对于其未来的科研方向而言,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到的历史学视野与历史研究方法也是不可多得的裨益。他相信,跨学科的视野能够赋予他更大的空间与优势。
风景更在书斋外
对于俞驰韬同学而言,学术固然是一种自由而快乐的生活方式。但他并不会因此而蜷缩于书斋之内,一味皓首穷经。他热爱骑行与旅行,希望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每一寸山河。他坚信,书斋之内的风景固然秀丽,书斋外的风景则更为诱人,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他曾任志德书院读书计划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服务书院师生,用心保障书院师生坐而论道的宝贵空间。他也曾担任传播学学术公众号“复旦引擎”主编,编译前沿成果、访谈各路学者、组织学术沙龙;作为新闻学系的学生,他长期为《复旦》校刊撰稿,记录下复旦学术泰斗们的科研故事。他也曾担任校园媒体“风景线”的主编,并曾为《杨浦百年创新故事》一书撰写稿件。
他以复旦大学老校长、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的一句话勉励自己: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目标已然明了,便当抛却杂念,轻然上路。青春易逝,年华可贵,更当夙夜匪懈,砥砺前行。
刘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人物白描:刘洋,复旦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2015级
䇹政课题:掺杂诱导相变增强双碳耦合的硒化物储锂性能
䇹政导师:吴仁兵
他喜欢实验室的简单纯粹,沉醉于探索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在䇹政项目支持下,他正在深入研究硒化物相变。同时,他也担任过《复旦人周报》运营主任和复旦大学天文协会部长。
仰望星空,不断汲取前人知识
刘洋认为,前人的知识是巨大的知识宝库。学会前人的知识,再涉猎前沿科研,就是化学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学习过程中,他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每一门课程,从细节着手,不轻易放弃。
2017年,他申请了䇹政项目,研究改进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并发表SCI论文独立一作论文。另外他还参加了多项电池电极、电催化电极的研究制备工作,以第二完成人申报国家专利一项。今年,他的䇹政项目成果入选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并获得优秀论文奖,他作为5位演讲人之一在闭幕式上做报告。这一成果还成功入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
脚踏实地,在科研中一步一个脚印
刘洋同学的研究方向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改进。锂离子电池诞生至今近三十年,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对其研究改进使其具有更好的性能是众多研究者的目标,但是大部分只是对前人研究的堆砌或者小幅改进,刘洋希望将大量应用的石墨材料与更大容量的过渡金属硒化物进行复合改进从而提升负极性能。过渡金属硒化物往往有着众多晶型,而晶型对材料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如何稳定的合成某些性能更佳的热力学亚稳定相是一个研究短板,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实现某些碳耦合亚稳定相的合成。在实验研究中,他始终脚踏实地,不断前行,一步一个脚印。
爱好广泛,全面发展
除了学术研究,刘洋同学还对天文充满兴趣。宇宙之大无穷无尽,观宇宙之浩渺方知自身之渺小,他长期参加复旦大学天文协会观测活动,并曾担任部长职务,并不断学习天文知识,与社员积极交流。在他看来,天文观测既是一份兴趣爱好,也是对自己心智的打磨。
他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曾数次参加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生学术科技论坛并做工作汇报,获得优秀口头汇报、优秀墙报等奖励。